首页 > 5G技术

万里银线跨天山——世界首条±1100千伏特高压彰显中国能源技术创新实力

来源:新华网 5G技术 2025-05-17

原标题:大国工程看新疆丨万里银线跨天山——世界首条±1100千伏特高压彰显中国能源技术创新实力

5月16日,当清晨的阳光洒向准噶尔盆地东缘的戈壁滩,矗立在新疆昌吉换流站里的银色铁塔发出低沉的嗡鸣。这座横跨中国东西部六个省份约3300公里的超级输电工程,正将天山北麓的“风光火”源源不断转化为电能,沿着万里银线奔腾向东,经安徽宣城的古泉换流站送达长三角地区。

这就是我国自主研发、自主设计、自主建设的,目前世界电压等级最高、输送容量最大、输送距离最远、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输电工程——准东—皖南±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,彰显了中国在能源技术创新上的实力。

新疆“风光火”资源丰富,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。怎样将新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同时解决华东能源需求?2013年,准东—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构想浮出水面,项目团队创造性提出±1100千伏电压等级。

建设超级工程并非易事,工程师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:高电压等级下的绝缘问题、超长距离输电的能量损耗控制问题……就像一只又一只“拦路虎”,挡在这条线路上。

100多家科研单位历时5年攻关,多项世界难题被逐一破解:全球首台±1100千伏换流变压器采用“积木式”现场组装工艺,13米长的阀侧套管内部精密如航天器件,碗口粗的导线在戈壁风沙中保持着完美张力……最终建成这条“电力天路”,使得经济输电距离突破3000公里大关,同时取得线路损耗降低与单位投资下降的双突破。

随着工程逐步推进,新疆丰富的能源资源迎来开发的“春天”。在昌吉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,绵延的煤海与成片的光伏板、旋转的风机构成独特的能源共生景观,通过特高压工程,新疆的火电、风电、太阳能发电打捆外送,以接近光速奔向华东地区,实现“能源空中走,电送全中国”。

“这条特高压就像给新疆能源安上了会飞的翅膀。”在昌吉换流站工作了14年的王鸿,至今记得2019年9月工程投运时的场景。控制屏上跳动的数字显示,这条特高压输电容量1200万千瓦,相当于可以同时点亮4亿盏30瓦的电灯,每年可外送电能超620亿千瓦时,相当于安徽省2个月的用电量。而远在安徽的古泉换流站将来自新疆的磅礴电能切割重组,如同把一艘巨轮上满载的货物分装到无数集装箱卡车上,重新组成能源车队,通过1000千伏特高压芜湖变电站,源源不断送往长三角地区。

特高压工程的落成,让戈壁滩诞生了“光伏羊”:光伏电站的板子遮住烈日,板下荒地渐渐长出矮草,羊群多了一片能遮阳吃草的“新牧场”。

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雀仁乡牧民加合斯巴依家里,记者看到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牧羊”的牧光互补模式。“过去转场要赶着羊群穿越戈壁,现在光伏板下长出的牧草就能养活牲畜,家中还配备了储能设备,保障电力24小时供应。”他说。

如今,“风光火储一体化”模式的能源基地在戈壁滩上已不再是新鲜事,通过特高压跨区输送,新疆实现了煤炭清洁利用与新能源消纳的平衡,新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。

国网新疆电力公司董事长陈守军说,准皖直流输电工程大幅提升了“西电东送”的规模和效率,将西部能源与东部负荷中心更紧密相连,实现了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。同时,利用新疆时空特性优势推动了风光等大量清洁能源的跨区域输送,对推动我国能源绿色转型意义重大。

国家电网统计数据显示,准皖直流输电工程自投运以来,连续4年外送电量居全国输电工程首位,日输送电量最高达2.5亿千瓦时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工程配套接入的新能源装机已超870万千瓦,至今输送绿电840亿千瓦时,相当于每年为华东地区减少约65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。(记者戴小河、吴慧珺)

说明:

本文来自网络媒体
纠错:2438514686@qq.com

Bluemax-蓝码智能

备案号 | 粤ICP备2024341071号

Copyright ? 2019-20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