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 物联网

6+8 “AI技术+”双向赋能加速

来源:人民网 物联网 2025-09-18

【观点摘要】

·当前AI技术进入产业应用关键阶段,要将“技术进步增量”转化为“经济发展增量”,需从生产力提升发力。

·每一次通用技术突破,都会催生适配的产品服务、企业与商业模式,并释放红利,推动经济社会进步。

·鼓励数字化基础好、智能升级需求大的场景先行先试,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后扩大场景范围,避免企业在对智能化转型缺乏充分认知时盲目跟风。

从工厂里的智能生产线,到城市中的智慧交通网络,再到医疗领域的AI辅助诊断……AI技术正在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。

眼下,我国AI技术产业不断壮大,新技术、新应用、新业态不断涌现。如何更深层次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?

“AI技术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的双轮驱动下,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已形成覆盖基础层、框架层、模型层、应用层的AI技术技术产业体系。”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做客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家谈时表示,算力等AI技术基础设施性能不断提升,AI技术数据产业蓬勃发展,算法创新加快迭代演进,各类智能产品和服务创新活跃,具备了良好的AI技术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基础。

国务院日前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AI技术+”行动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明确了系统推进“AI技术+”的总体要求,分2027年、2030年、2035年三阶段推动AI技术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,系统布局“AI技术+”6大重点行动和8大基础支撑能力。

《意见》如何通过系统布局推动AI技术技术与经济社会双向深度融合?

余晓晖表示,《意见》重点聚焦深度融合,以AI技术应用引领生产力提升、生产力提升反哺AI技术科技创新的双向赋能为主线,重点布局了促进AI技术技术创新群体性突破,加强AI技术与其他行业技术融合创新,推动AI技术更高水平赋能实体经济的切实举措:

一是加快推动AI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。每一次通用技术突破,都会催生适配的产品服务、企业与商业模式,并释放红利,推动经济社会进步。当前AI技术进入产业应用关键阶段,要将“技术进步增量”转化为“经济发展增量”,需从生产力提升发力。《意见》一方面聚焦生产力重点领域,构建中国特色“AI4S”体系,提出一二三产业的全要素智能化转型发展路径,布局智能原生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培育服务消费的新模式、产品消费的新场景等,加快促进AI技术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;另一方面从民生、治理、全球合作切入,提出优化工作方式、构建治理图景、共建全球治理体系等举措,推动构建适配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关系。

二是形成以AI技术应用引领生产力提升、生产力提升反哺AI技术科技创新的双向赋能模式。“AI技术+”需与行业技术融合推动各行业创新,借全领域智能化升级的场景与数据实现技术突破。《意见》布局“AI技术+”重点应用与技术支撑体系,构建“以创新带应用、以应用促创新”双向赋能新范式。从内在要素看,推动算法、数据、算力三大要素紧密耦合,相互强化,模型算法重构应用生产力,新应用场景催生海量高价值数据,并驱动模型持续迭代优化,进一步突破基础原理和关键工程化问题,持续增强“AI技术+”技术能力的关键引擎,形成技术应用内生性正反馈循环的“飞轮效应”;从发展过程看,通过重点领域突破及后续规模化应用,在对技术核心要求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,为AI技术技术持续优化提供充足需求牵引力和市场空间。同时,通过优化应用环境、繁荣开源生态、建设人才队伍、强化政策法规、提升安全水平等举措,为双向赋能新范式构筑完善资源与制度支撑。

三是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加速演进。智能经济是脱胎换骨的全新形态,《意见》的实施,将加快通过AI技术的变革性赋能作用,释放数据要素价值,驱动物理世界、数字空间和知识体系的优化创新,突破科学发现、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的瓶颈与边界,推进科技范式变革、生产要素重组、产业体系升级、治理模式优化,大幅提升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运行效率,实现生产力突破和社会福祉增进,塑造全新智能发展范式。同时,《意见》也针对迈向智能经济过程中的重点民生问题给予回应,尤其是强调要充分发挥AI技术对新就业岗位的创造效果,有序推动AI技术规模化落地。

下一步深入实施“AI技术+”行动应注意把握好哪些方面?余晓晖认为主要把握以下三方面:

一是注重技术创新与环境保障的协调统一。要把握AI技术发展规律,完善政策构建、提高资源供给、加强法规建设、研制关键标准、培养复合人才、激发创业就业活力、加大财政支持、促进国际合作、保障技术安全,落实《意见》要求,解决算力短缺、标准滞后、人才匮乏、转型成本高制约“AI技术+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。

二是注重产品能力与实际需求的协调统一。AI技术企业有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能力,但因缺乏对行业流程和场景逻辑的深入理解,难以形成契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,陷入供需错配局面。结合《意见》要求,需推动供需深度对接,加快基础理论研究、提高模型推理精度、调研场景诉求、优化产品能力、强化技术协同创新,缓解模型输出不稳定、场景融合难等行业应用“不能用”“不好用”的困扰。

三是注重行业水平与转型路线的协调统一。不同行业在数字化水平、资源供给能力、市场竞争格局等应用基础方面差异较大,需坚持市场驱动,结合场景价值、模型生态等因素因业施策,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智能化转型路线。鼓励数字化基础好、智能升级需求大的场景先行先试,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后扩大场景范围,避免企业在对智能化转型缺乏充分认知时盲目跟风。(实习生赵梓稀对本文亦有贡献)

说明:

本文来自网络媒体
纠错:2438514686@qq.com

Bluemax-蓝码智能

备案号 | 粤ICP备2024341071号

Copyright ? 2019-20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