戈壁滩上好“风”光

戈壁风起,绿电涌动。
新疆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,风能资源总储量位居全国第二。吐鲁番市,就坐落于新疆九大风区的中心地带,享有丰富的风能资源。
今年5月,华能在新疆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项目——吐鲁番市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,让风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。
是“火洲”也是“风库”
穿行于新疆吐鲁番小草湖“三十里风区”,131台高达百米的巨大塔筒伫立于茫茫戈壁,风机叶片随风转动,赋予“火洲”新的生机。
吐鲁番,素有“火洲”之称,盛夏室外气温可达48摄氏度,地表温度常超70摄氏度;这里又是全国闻名的“风库”,小草湖“三十里风区”年平均风速超8米/秒,春季极端阵风可达14级以上,飞沙走石、遮天蔽日的天气,曾是新能源开发的“拦路虎”。
这里的风既是资源,也是考验。
“除应对极端天气外,该项目覆盖有8个场区,横跨戈壁、山地、冲沟等复杂地貌。”华能吐鲁番市100万千瓦风电项目负责人周建武介绍说,7兆瓦及以上风机,也就是将140余吨重的机舱和112米长的叶片运输到吊装地点并且进行精准吊装,对作业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。
此外,针对“沙戈荒”大风特性,项目创新采用“抗风轮毂”技术,通过优化叶片设计与机械传动链结构,将风机抗极限风速能力提升至57米/秒,较常规机组增强约14%;同时配置“一机一柴发”后备电源,即便遭遇突发性失电,每台风机也能保持不少于6小时带电状态,及时调整对风角度,规避大风冲击风险。
这一座座“陆上风机巨人”,在“火洲”与“风库”的双重考验下,站稳了脚跟。
有“风”景也有“钱”景
站在托克逊县戈壁滩上远眺,转动的风机叶片已成为当地新“风”景,而这道“风”景背后,更蕴藏着实实在在的“钱”景。
“当年开工、当年建成、当年投产”,作为华能在疆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项目,2024年9月首台风机吊装,12月首批机组并网,2025年5月全容量投产。
项目建设期间,现场参建人员就超1000人,从风机部件运输到升压站建设,带动了当地物流、建筑、运维等产业发展。“很多土路是我们自己开凿的,机舱、叶片要历经多次转场,摆放角度都经过反复验证。”风电场副场长范光辉说。
“项目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22亿千瓦时,满足约7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,年收入达4.2亿元,年纳税1.26亿元。”这不仅为吐鲁番增添了稳定的经济增长点,更推动当地新能源产业迈向规模化。
目前,吐鲁番全市新能源装机总量已突破900万千瓦,朝着千万千瓦级大型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加速迈进。
算“经济账”也算“生态账”
如今,风力发电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能源技术。
“风力发电的收入被形象比喻为‘大风刮来的’,但更是‘精打细算’来的——算的是科技投入的经济回报,更是绿色低碳的生态保护。”周建武说。
“我们既要算‘经济账’,更要算‘生态账’。”周建武表示,在华能吐鲁番风电项目的效益账本上,“经济账”亮眼,“环保账”更显著。
据悉,项目全容量投产后,每年可节约标煤71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191万吨,生态效益相当于植树5600公顷——这意味着,这片曾因干旱荒凉的戈壁,每年将多一片相当于7800个足球场大小的“绿色屏障”。
从“火洲”追风到“风库”生电,从戈壁荒滩到绿色电站,华能吐鲁番风电项目的每一片转动的叶片,都在书写着新时代边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。
未来,随着更多清洁能源项目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,这片土地必将在“双碳”目标的指引下,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。
说明:
本文来自网络媒体
纠错:2438514686@qq.com